近几年,关于健身中心收钱的消息突然增多。在社交媒体上,有很多关于健身房停业的视频,而一些传统媒体也关注着健身行业在大爆发时按住“暂停”键后无法自拔的问题。事实上,由于传统健身场所盈利模式单一,再加上因疫情而造成的客流量减少、预付费堆高费以及场地租金上涨等问题,健身场所的收益的确不如前几年那么好。有些经营者在调查中还吐露了:“我们要好好经营,谁愿意倒闭?”只是我们装修改造及场地租金的开销太大,现在疫情再次中断现金流,只好破产。”
但是,这样的说法并不符合健身行业的实际,甚至掩盖了健身器材野蛮增长的现实。根据调查,2020年主流城市中包括*和新兴*城市的健身俱乐部平均增长率为4.12%,商业健身房平均增长7.30%。首先,我们看到一些开张的健身房没有任何预兆就宣布关闭,但,另一方面,新的健身中心却不断涌入。这一矛盾的情况令人费解。
但是,在大多数情况下,传统的健身房都是预付费模式,这种能够在短期内迅速收回资金的同时,也带来了最大的问题——高负债率。由于健身中心大多开在商业区,而且租金逐年攀升,而且波动较大。即使签定合同,仍面临被房东随时收回土地或涨租的情况。在于这些成本是一种长期的投入负担,从而与短期快速积累财富形成矛盾。为还清器材费、人力费、场址费等欠帐,有些健身中心不得不绞尽脑汁来吸引新顾客,或以情侣卡、亲子卡、父母卡来诱使消费者冲动办卡消费。
如果上述方法无法持续的增加收入,健身房将会推出一个良好的大招——假期割“韭菜”模式,也就是在看准某个长假,半月前抓紧宣传让利新政策,鼓励老会员邀请亲朋好友到店体验,长假一到,即闭门谢客,然后发布破产公告,最后人去楼空,只留下微信公众号作为一的沟通渠道。如被骗消费者想举报或维权,一律回复“等待法律解决”,至于如何解决,则保持沉默。
其实,我们普通消费者心中是有一杆秤的,对于受疫情影响的健身实体店经营难问题也并非不了解。有些消费者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,大家要与小微企业共渡难关。但是,令人困惑的是,既然企业高层已下定决心要倒闭,为何还算得上“割韭菜”,然后倒下?关闭这样的大项目是暂时决定的吗?
在商家变法儿计健身爱好者的同时,也在为整个健身行业的“不良口碑”贡献自己的“实力”。从中国消费者协会2020年受理投诉情况来看,“办卡”消费坑蒙拐骗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,尤其是健身行业,一直处于投诉的**名。而在这样的背景下,人们对健身中心的形象认知也逐渐由“大骗子”“忽悠”“跑路”“割韭菜”等负面词汇转变。为健康产业的长足发展,“打一枪换一地”的敛财窍门应该得到治理,只有适当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,才能在公众心目中重塑体育中心形象。
产品推荐